金融歷史重演|「70年代VISA」與「加密貨幣」如出一轍的採用過程

Jim
分享
金融歷史重演|「70年代VISA」與「加密貨幣」如出一轍的採用過程

知名區塊鏈自媒體 Bankless 邀稿前 PayPal 工程師 Emanuel Coen ,寫了一篇關於 VISA 與加密貨幣發展的文章。Emanuel Coen 在閱讀支付系統 VISA 的發展史時,一直不斷聯想到它與加密貨幣的相似性,因而促成了這篇文章。

Emanuel Coen 在開頭引用比爾蓋茲曾說過的話:「人們高估了自己在一年內可以做到的事,但也低估了自己在十年內可以做到的事。」

Emanuel Coen 表示,他習慣鑑往知來,也因為讀了《電子價值交換》(Electronic Value Exchange)這本書,因而發現了加密貨幣與早期的 VISA 有許多相似之處。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什麼是 VISA ?

Emanuel Coen 表示,在討論 VISA 與加密貨幣的相似性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什麼是 VISA 。人們知道一件事之後可能會很驚訝,那就是 VISA 本身並不會去發行卡片。

VISA 不是銀行,也不是一個公營事業或是政府組織。VISA 不會發信用卡給一般消費者,也不會維護他們的帳戶。它更不會主動招募店家去接收印有他們商標的卡片,同樣也不會維護他們的帳戶。它甚至不會去生產銷售那些零售商用的刷卡終端機。

所以到底什麼是 VISA ?它實際上在做什麼呢?

VISA 是個授權組織。在其歷史的多數時間中,它是一個非營利性合作會員組織,由與其服務的一群金融機構所擁有並受其管理。

Emanuel Coen 寫道,VISA 提供了一個技術和組織的基礎設施,多家彼此競爭的金融機構都可以在其中進行合作,光是這一點,就足夠提供任何一家機構都無法獨自提供的服務。

簡單來說,VISA 讓金錢可以轉動。

而以下是 Emanuel Coen 所認為,VISA 與加密貨幣在採用過程中,最為相似的五個跡象。原文《5 Ways Crypto is like early Visa》

#1 與錢有關的迷因圖(Meme)

事實證明,想要改變大眾使用金錢的習慣、對金錢本質的看法,一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VISA 的創辦人 Dee Hock 知道這點,因此首先他必須讓大眾習慣「電子支付」,民眾才會相信這種新方式可以在鈔票、和支票上轉移價值。

這就是為什麼 Dee 將廣告作為個人使命。從媒體廣告、到傳單和公司名片,所有會影響大眾看待 VISA 的事情都必須由他親自操刀。

「把它當成錢看待」

這是 VISA 的指標口號,並作為頭號廣告在電視、或新聞媒體上大量曝光。有趣的是,廣告並非只由 VISA 買單,而是所有銀行協力推動。

VISA 初創時期口號(Source : Bankless)

如今在加密產業中,迷因圖是推廣加密實用性的一種強大方式,而且不需要藉由機構來大打廣告。在加密貨幣世界裡,每個投資者都是利益相關者,而「以太幣就是金錢」或「Money Legos」之類的迷因也在加密社群中自然催生。

#2 空投!

VISA 知道每種支付系統都要靠網路效應來取得成功。以 VISA 來說,這代表要發展出一個既能接受 VISA,又能將信用卡交到用戶手中的商務模式。 

為了擴展用戶基數,VISA 的合作銀行實際上是以郵寄(空投)的方式送到民眾家裡,並無償提供信用額度。一旦用戶開始使用 VISA 卡,銀行就能更了解用戶行為,並以此調整信用額度。

Source : Bankless

美國國會後來宣佈此作法屬非法行為,當時鼓勵大眾承擔債務不僅引發爭議,也相對有安全疑慮,信用卡經常在信箱直接被偷走,有些民眾甚至完全不知道有信用卡寄到家裡,直到一個月後收到信用卡對帳單才發現有這件事。

Omisego(OMG)2017 年代幣空投(Source : Bankless)

VISA 初期的作法,是否讓你想起了加密產業中的網路詐騙手段,以及媒體對於加密貨幣報導中所刻畫的負面印象? 

#3 糟糕的用戶體驗

我們經常提到加密貨幣糟糕的用戶體驗,但 1970 年代的信用卡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讓我們進行一個傳統信用卡交易過程,來看看是否屬實。假設你是 VISA 卡持有人,想刷卡買下一台電視,但是這筆交易超過店家的金額限制,因此店家必須致電銀行(收單方)並口述詳細交易資訊以授權交易。接下來收單銀行將致電用戶的開證銀行(發行方),該行將手動檢查:

  • 這張信用卡是否在「黑名單」上

  • 用戶當前餘額、信用額度和使用紀錄

如一切正常,則發行方將授權代碼給收單方,而收單方將代碼提供給「整個過程在線等待的店家,店家需要用戶簽名,並與代碼一起寫在簽帳單上。整個過程平均花費 15 分鐘。

別問我為何有人自願以這種方式付款。

對於用戶來說,故事到此結束,但對於銀行來說,故事還在繼續,因為該筆付款只是清算(clear),而尚未結算(settle)完成。

之後店家必須以郵寄方式將簽帳單寄到收款行,而收款行則必須手動對所有收到的簽帳單進行分類,以向發卡行追討帳款。最後,發卡行會透過支票結算系統解決這筆帳款。

完全不意外,這個過程非常容易出錯,而銀行之間永遠存在無法釐清的爭論。

要達到完美的支付體驗,需要進行大量的技術創新和試行,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你卻認為使用 MetaMask(以太坊錢包)發送交易非常困難!

#4 革命

VISA 當時出世後的轉型與如今的加密貨幣有似曾相似的感覺。實際上,Dee Hock(VISA 創辦人)在現代肯定會成為加密貨幣的粉絲。Dee 曾說過:

如果電子技術繼續發展,可以確定,銀行佔據貿易、貸款和貨幣交易兩百年之久的主導地位將會破碎。

國家壟斷貨幣的發行和控制將會凋零…該系統的多數優勢將落在那些最善於使用極嚴謹的程式代碼,來處理和保證價值數據的人們身上。

這一切都可能是一種新形式全球貨幣的起源。

Dee 已逐漸意識到,「金錢」將變成能保證價值的代碼,而傳統銀行的能力在未來將越來越不重要。

以太坊創辦人(Source : Bankless)

以區塊鏈代碼來保證價值,沒有任何比這更好的方法了,你覺得呢?

#5 可靠的中立性

Dee 知道,要讓銀行加入,網路必須保持中立性,雖然銀行也是成員之一,但本質上仍是競爭對手。這就是 VISA 成為聯合組織的原因(沒有股票,股息),所有收益都用在日常營運上。

建立一個能權衡利益、確保連規模較小的銀行也具有發言權的結構組織非常重要。因此,VISA 網路的核心是一系列規章制度:

包括卡片的外觀設計、各方必須支付的費用,以及在交易糾紛中所必須承擔的責任、義務。VISA 在這些事務中必須扮演類似司法機構的角色,並在成員之間建立信任,這對於系統的功能和成長相當重要。

區塊鏈已將這些操作原理納入協議中,並消除調解爭議的需要。此外,他們大大放寬參與的要求。發行和結算必須根據區塊鏈協議進行,這些規則由代碼執行,並由用戶的社群共識來維護。

有趣的是,Dee 後來表示,他一直希望將商家、信用卡持有者納入 VISA 組織的一員,但這種想法始終受到持牌銀行的強烈反對。

結論:授權組織 V.S 授權平台

Emanuel Coen 表示,如果 VISA 是一個授權組織,那麼加密貨幣就是一個授權平台,而且存在一些關鍵性的差別。

用以太坊來舉例,你不再需要一個管制網路的組織,因為區塊鏈提供了經濟上的確定性,交易也不會引起爭議。網路參與者可以相互合作,以太坊的可組合性(composability)讓開發者可以直接嵌入他們既有的程式,建構原先無法獨自提供的服務。從法定貨幣、證券到數位收藏品都是以太坊網路可以轉移的資產。

而且以太坊對所有人與組織都是開放的。也就是說,像以太坊這樣的加密網路是價值交換網路未來發展的邏輯。儘管有這些差異,VISA 和現在的加密貨幣仍有很多的相似之處。跟錢有關的迷因(Meme)、空投、UX 問題、革命以及令人信服的中立性,這些事在 1970 年代對 VISA 很重要,而它對現今的加密貨幣也很重要。

Emanuel Coen 最後再次強調:「我們如何交換價值的方式即將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