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專題|數位時代下的大事件,人們是如何記憶的?

Elponcho
分享
64專題|數位時代下的大事件,人們是如何記憶的?

2020 年是動盪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加速經濟惡化,世界兩大強權中美惡鬥,這半年過得迅速,光怪陸離的事件們,早塞爆了半年時間人們可以承受的容量。

香港國安法通過、美國在此時期正面臨廣泛的示威抗議,這一年的 6 月 4 日特別有意義。

人類歷史中會畫作、雕像、文字、歌唱來紀念重大事件,在我們現今的數位生活有什麼樣的改變?加入區塊鏈之後,又有什麼新形式呢?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事件一:#icantbreathe

非裔美國人 George Floyd 受到白人警察不當對待致死後,引發民怨,眾多美國人高舉 #icantbreathe(Floyd 死前不斷表示無法呼吸)標語示威,甚至在多個城市發生暴動、搶劫。而多州政府也紛紛實施宵禁、動用國民兵管制,白宮附近也出現引火抗議的情況。美國總統川普在週一表示,若情況不受控制,將不惜動用軍隊以「暴動法」壓制群眾。國防部長 Mark Esper在記者會上反對此做法、陸軍將軍 Mark Milley 則以公文表示,他們不支持動用國家軍隊鎮暴的建議。信中表示,軍隊中每一位成員都誓言捍衛憲法,而憲法中寫道:

每一個男人女人都生來自由平等,也應被尊重且有尊嚴地對待,而憲法也賦予人們言論與和平集會的自由

國防部長反對動用軍隊
美國將軍連署反對動用軍隊鎮壓

除了示威集會、暴動之外,也有許多數位時代下獨有的紀念方式。

(1)Google 美國在 5 月 31 日的搜尋欄下方出現黑絲帶,並表示支持種族平權。Facebook、Amazon 等網路巨頭也紛紛貼出黑白推文,紀念這個事件。

(2)Spotify、Apple Music 等主流串流平台,響應「暗黑星期二」(Blackout Tuesday)活動,在一些音樂播放清單中加入 8 分 46 秒的空白 – George Floyd 被壓制至窒息的時間。

Blackout Tuesday
Blackout Tuesday

(3)奈及利亞數位和加密藝術家,在區塊鏈藝術社交網站 SuperRare 上出售他最新的數位藝術作品「 I Can’t Breathe」(不可被替代的 ERC-721 代幣),最終以 7 個 ETH 成交。

事件二:武漢肺炎(COVID-19)

全球廣泛的疫情讓許多人失去生命,我們在數位化的世界中看到「吹哨者」與「病逝者」的紀念。

(1)武漢肺炎吹哨者:李文亮,這位醫生早期發現病例並試圖警告大眾,最初受到政府譴責隱匿,最終病逝。透過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性,李醫師的故事透過智能合約代碼,被記錄在以太坊上,內文也用代碼畫下紀念碑的輪廓,有著「RIP」的字樣。

(2)紐約時報特別製作一個網頁:「無法被計算的損失」(An Incalculable Loss),用滑動式的網頁記載從疫情爆發至今病逝者的名字與介紹。在 5 月 24 日的報紙頭版中,也用滿版塞滿病逝者的名字與介紹。

所以你會記住嗎?

數位紀錄的可抹滅性多數掌控於中心化的平台,我們共同目睹的數位內容,比起過去的人類所使用的藝術紀念品,傳播更加快速廣泛。但我們也面臨不一樣的問題,數位內容可以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隱蔽、被消失。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從不被抹滅的角度來看,似乎能解決這個問題,但怎麼有效地呈現到大眾眼前是另一個問題,因為使用族群實在太小太少了。

不僅如此,巨量數位內容在我們眼前出現,它們變得更為廉價且不被重視,這些「記憶」的數位形式,通常更快地被遺忘。重要又不應抹滅的人類共同記憶,與我們習以為常的數位生活,或許還將出現更好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