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新聞觀察】華爾街機構提比特幣47次,Paul Jones是怎麼說服投資人的?

Elponcho
分享
【鏈新聞觀察】華爾街機構提比特幣47次,Paul Jones是怎麼說服投資人的?

華爾街傳奇:1987年的大贏家

paul-tudor-jones
Paul Tudor Jones

Paul Tudor Jones II,1954 年 9 月 28 日出生,是美國十分早期的對沖基金經理,Jones 在年僅 25 歲時就創立了投資機構 Tudor Investment,並在 1987 年、2008 年兩次金融危機期間表現出色,贏得巨大聲望。更曾創下連續 5 年實現 99% 以上的投報率、連續 28 年不虧損的紀錄。

他創下的傳奇之一就是在 1987 年 10 月 19 日。史稱黑色星期一,股市一日內大幅崩盤,據紀錄當時全球損失估計為 1.7 萬億美元,也進一步引發大蕭條。然而 Jones 卻成功預測了崩盤的發生,因看空而大賺一億美元,他也因這項事蹟聞名。2020 年富比士富豪排行榜中,Jones 名列第 320 名、淨資產達 51 億美元。

給投資人的信:提到比特幣 47 次

Paul Tudor Jones 創立的投資機構 Tudor Investment,在 2008 年金融海嘯同樣創下優良表現。事隔多年,Tudor Investment 在 2020 年五月給投資人的一封信中,談到比特幣會是他認為的黑馬。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鏈新聞調查這封長達 10 頁的致投資人信中,「bitcoin」(比特幣)共出現了 47 次,「gold」(黃金)共出現 34 次,而「bond」(債券)只出現了 1 次。

我們整理了這 47 次談到「比特幣」的段落,發現 Jones 並非加密貨幣愛好者,對於比特幣的關注,主要還是認為它有避險資產的潛力,並且提供說法給投資人。

內容如以下:

比特幣可能是安全港(1/47)

這一個段落主要是敘述疫情期間,各國政府透過貨幣政策救助市場(印鈔),同時也擴大了全球的債務規模。Paul Jones 信中表示:

「像黃金這樣的傳統對沖資產表現良好,我們認為投資者將繼續尋求避險資產。…市場經常會做出反應,並且與你的先前經驗相悖。但是請記住,從長遠來看,損益始終是贏家。考慮到這一點,在一個渴望新避險資產的世界中,比特幣的作用可能會越來越大。

比特幣在大通膨期間表現良好(2-10/47)

比特幣通膨期表現
比特幣通膨期表現

此段引用 Bloomberg 統計表格,描述大通膨(great monetary inflation)時期,比特幣的表現很不錯。信中描述:

「第四名是比特幣 – 對,就是比特幣。在四月的最後一天,它的交易量為 180 億美元,無論從哪個指標來看,它都是『新興』資產類別。」他表示這份清單(上圖)引起了他的興趣,而在大通膨時期,比特幣很可能會躍上主流。

他更表示自己不是加密貨幣狂熱者,只是覺得身為戰後嬰兒潮世代(約目前 45~65 歲族群),想要在變化多端的環境中保護資產。

由於在 GMI 中的表現,Paul Jones 信中表示,這是自己兩年半以來,首度把它當做可投資的資產。信中還提到比特幣的技術特性:

「比特幣的交易平均要六十分鐘才算確認完成,也讓它更接近金錢。」

鏈新聞註:由於一般比特幣的交易會經過六個區塊驗證後,才達到它的最終性(不可篡改),一個區塊平均需要十分鐘產出,所以會說六十分鐘。

Paul Jones 認為比特幣還需要跟黃金與其他法定貨幣,甚至是藝術品、珠寶等價值儲存品競爭,投資者要去看下一個十年的贏家會是誰?

然後 Paul Jones 就講出了最多人引用的名言

paul jones看好比特幣

評估價值儲存的四個條件(11-47/47)

Global assets outstanding
全球資產市值

上圖為各項資產的總市值,以市值大小排列依序為全球金融資產(股票、債券等)、現金、黃金、比特幣。

Jones 強調,要考量的是哪樣資產會成為下個十年的贏家,並且應該以四個條件來評估資產是否具備「價值儲存」功能,包括:

  • 購買力(30%)
  • 可信度(30%)
  • 流動性(20%)
  • 易於轉移(20%)

以這四個特性的評分佔比來衡量,Jones 旗下研究小組的主觀評分如下:

Grading assets by their ability to store value

購買力

該報告指出,當談到如何擊敗通貨膨脹時,大家都認為答案是某種高利率的金融資產,但事實上,以現在來說,金融資產的利率已經趕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了。

Jones 以比特幣為例,他認為比特幣是「稀缺性增值」的典範,同時也是世界上具有已知供應上限、易於交易的大型資產。他表示:

「比特幣總量無法超過 2,100 萬枚,約 1,850 萬枚已產出,僅剩下 10% 待開採,每四年一次的區塊獎勵減半將持續減緩它的流通量。」

Jones 感到非常訝異,他們的研究小組對法幣的評分「幾乎為零」。小組們的想法是,既然這個東西每年都會因為通貨膨脹貶值 2%,為什麼要持有它呢?

可信度

毫無疑問,比特幣在此類別的得分最低,Jones 認為比特幣在四個資產當中相對年輕,他解釋:

有人提到比特幣有遍及 200 個國家的 6,000 萬名使用者,但這並沒有讓所有人心動。有人可能已經猜到黃金在此類別得分最高,這是因為它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流動性

「這項評分可能每經過十年才會受到大家的重視(熔斷機制)」,Jones 。特別是大家經歷了過去的兩個月,流動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指出:

隨著我們即將見證公司破產、失業、貧窮人口的數量,資產流動性在接下來幾年會是一個重要考量。也因此現金在此獲得最高評分,很有趣的是,比特幣是唯一 24/7 交易的資產類別。

易於轉移

Jones 認為,這項評分與流動性都不是大問題,但是當戰爭、疫情爆發時就很重要了,這得以讓高價值資產進行跨境無縫轉移,且幾乎沒有交易成本,他表示:

「現金看起來不錯,黃金也可以,但是太笨重,而這裡沒有什麼贏得過能儲存在智慧型手機裡的
比特幣了。」

評比到這裡結束,Jones 並不意外比特幣排名最低,讓他出乎意料的是比特幣市值僅有「全球金融資產(排名第一)」的 1,200 分之 1,但是總得分卻將近它的 60%,這也是 Jones 為何看好比特幣的價格潛力,他提到:

比特幣的評分是黃金的 66%,但是市值只有它的 60 分之 1。好像有什麼地方弄錯了,我猜會是比特幣的價格。

他強調:

「所謂牛市,是建立在持續擴增的買家,而比特幣的價格基於它的總持有者會比現在的 6,000 萬人更多,或更少。適合比特幣進入眾人目光的時機可能是 Libra 穩定幣,以及中國 DCEP 的推出,這會讓數位錢包普及化,進而使比特幣易於理解、使用。」

環顧當前全球總體經濟的現實,Jones 認為,持有比特幣是抵禦大膨脹時代的絕佳方式。因為追根究底,貨幣的基礎源自於「信任」,央行必須經得起信任並維護貨幣價值,但回顧貨幣的貶值歷史,滿是蒼疤。

Jones 強調,他並不是比特幣倡導者,但是在近代離經叛道的貨幣政策之下,他意識到比特幣的潛力,因而調整了旗下 Tudor BVI 基金的策略,將以該基金個位數百分比的淨資產買進比特幣期貨。

他指出:

「比特幣讓我想起 70 年代的黃金,當時我正剛開始涉足交易市場時,當時黃金的期貨商品逐漸成熟,就如同現在的比特幣,而在 1970 年代初期,黃金當時經歷急劇反彈,從 1971 年的 35 美元暴漲至 1974 年底的 180 美元。」

Jones 將黃金 1973 年後的走勢與比特幣 2016 年之後的走勢進行對比,其中黃金自 1973 年起價格翻了三倍,並在 1975 年後下跌 50%,這與比特幣在 2018 年之後的修正極其相似。

gold price vs btc
黃金與比特幣價格走勢對比

Jones 指出,以當時黃金的走勢為例,這是一個很好的買入時機,黃金在修正後一路突破前高,漲幅高達四倍。而下圖中的紅線處,很有可能是今天的比特幣即將複製的走勢。

Gold price

信中可能的暗示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我們發現信中提到「在績效的塵土中哭泣」(leave you weeping in the performance dust ),或許跟新約聖經的啟示錄(Revelation)有所連結。

啟示錄 18:19 『他們又把塵土撒在頭上,哭泣悲哀,喊著說:哀哉!哀哉!這大城啊。凡有船在海中的,都因她的珍寶成了富足!她在一時之間就成了荒場!』(Then they will throw dust on their heads as they weep and mourn and cry out: “Woe, woe to the great city, where all who had ships on the sea were enriched by her wealth! For in a single hour she has been destroyed.” )

這個故事的章節是《巴比倫傾倒》,古代被譽為世界第一城市的巴比倫,因過度的追求自利與輝煌,最終招致摧毀。許多人對這個故事的詮釋是:「當人類以自己的文化為中心時,這個文化將會開始敗壞。」

假設這個連結成立,投資人信中的說法,可以解讀為投資人對華爾街,乃至於整個傳統金融體系的自信,而這份自信將導致人們在巨大的金融災難中失去所有。

無論目前世界經濟狀況將如何演變、比特幣又是如何表現,但看起來 Tudor Investment 很想告訴自己的投資人一些新的選擇。

(本文由鏈新聞編輯 ElponchoJim 共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