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新聞專題】監管沙盒玩的是什麼沙,金融創新在台灣玩得起來嗎?

Jim
分享
【鏈新聞專題】監管沙盒玩的是什麼沙,金融創新在台灣玩得起來嗎?

2014 年 9 月 9 日的 iPhone 6 發表會上,蘋果執行長 Tim Cook 正式向大家介紹「Apple Pay」,並在同年 10 月正式啟用。而 2016 年時,台灣央行卻以「不如國內系統效率高」、「個資保護不易」、「稅捐單位無法核對交易明細」、「銀行服務成本高」、「不利國內產業發展」等理由暫緩 ApplePay 登台。直到 2017 年才正式上線,無論其原因是態度較為保守,抑或是來自於背後龐大利益結構的神秘力量,不難看出台灣在阻擋金融革新這方面執行力相當高。

無論如何,金管會主導的「金融業與科技業監理沙盒實驗」中,今年 3 月總算有兩件案例成功出沙盒。自 2018 年 5 月監理沙盒上路後截至目前總計有 14 件申請試辦,已有 2 件成功退出沙盒,包括凱基銀與中華電信合作的手機門號辦貸款;北富銀與帳聯網、台新銀合作的區塊鏈錢包等金融惠普相關的新創案例。本篇文章將為大家整理部分台灣監理沙盒所受理的案件,包括其應用、試驗情況。

監理沙盒(Regulatory Sandbox)

「沙盒」一詞源自電腦安全領域。指軟體開發過程中,為測試程式而建立的一個與外部環境隔絕的獨立測試環境。而金融領域的監管沙盒概念則是由英國政府在 2015 年提出,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將其定義為: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監管沙盒是一個「安全空間」,在範圍內,金融科技企業可以測試其新創產品、行銷、商業模式而無需立即受到監管法規約束而綁手綁腳。透過合理放寬法規以減少金融新創過程的摩擦,實現創新、同時有效減少風險控管的雙贏局面。

台灣「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條例」草案則是在 2017 年 1 月提出,同年 12 月 29 日完成修法三讀,成為繼英國、澳洲、新加坡和香港後,第五個具備監理沙盒制度的國家。

凱基銀行&中華電信

凱基與中華電信合作的「運用電信行動身分認證辦理普惠金融業務金融科技創新實驗」是首宗金管會核准的新創實驗申請案,在 2018 年 8 月 28 日提申請,9 月核准,2019 年 7 月成功退出沙盒。

傳統的個人信貸申辦手續往往過於繁瑣,在撥款前要處理包括額度試算、提出申請、銀行照會、審核、核貸結果通知、對保簽約、撥款等一系列流程。

新的方式是,凱基與申請用戶過去在中華電信的門號記錄(無欠費、停話)進行串連,讓用戶能以手機線上申請的方式即可完成審核、撥款的手續。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當時指出兩點創新之處:

1.以電信資料「百分百確認」申請人是「本人」
2.藉由繳費紀錄建置額度 25 萬以下信用卡、50 萬以下小額信貸的信評模型,讓沒有信用紀錄的民眾也能利用金融服務。

讓人不解的是,這與各家銀行所謂的線上貸款幾乎相差無幾,與中華電信的合作在申辦貸款的流程上似乎並沒有改善「身份認證」這一塊的驗證程序,即使經由手機門號確認身份,但當初申辦門號的某些資料仍需要再重填一次,當然身分證也要重新上傳一次。在這約 10 個月的沙盒實驗期間,對於金融便利度的提升理應更為明顯,雖有些微改善,但是否真的有進沙盒的必要性?

Bagel Pay

此項目的前身為區塊鏈數位錢包「Lucky Pay」,是由富邦與 MaiCoin 集團旗下帳聯網公司 AMIS 聯手推出,台新銀行也共同參與,同步開發新錢包 Coffee Pay。在去年 8 月時獲准進入監理沙盒,試驗期 6 個月。目的在於降低跨行轉帳成本與普及行動支付。

Bagel Pay 取名的「B」代表 Blockchain,而 Bagel 則是日常點心,意味北富銀想把複雜的區塊鏈技術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決心。

Bagel Pay 主要核心技術由 AMIS 支持,採用自行研發的區塊鏈新演算法「伊斯坦堡拜占庭」(Istanbul BFT)並獲得摩根大通採用。然而網路上許多文章、新聞稿都指出:

Istanbul BFT 是基於聯盟鏈角度所設計的共識算法,TPS(Transaction Per second)最高可達 1200,能大幅提升以太坊的訊息交換效率,提供全球金融互聯網更迅速也更穩定的基礎架構」。

並以此拿來與比特幣、以太坊(TPS 分別為 7、15)作比較。這對讀者形成一種誤導,好像在說這個新的共識算法一推出就瞬間解決了比特幣以及以太幣多年以來交易速度過慢的問題,但真的是這樣嗎?

摩根大通 (J. P. Morgan)旗下的區塊鏈平台 Quorum 與 AMIS 都是參考以太坊開源代碼而打造的聯盟鏈,與以太坊是不同的體系,是平行世界,並不會提升以太幣的交易速度。

但別誤會,聯盟鏈並沒有不好,許多企業級的區塊鏈項目如 Hyperledger、R3 與 Quorum 都強調透過節點、許可制、共識機制等等,將分散式帳本技術(DLT)改良成既能保護企業隱私,同時數據與交易處理能力明顯更高,也更適合在當前階段實體產業中應用。

回到 Bagel Pay,由於此區塊鏈沙盒案已達到最大交易總額上限 5,500 萬元,因此在 3 月 19 日提早退出沙盒,而北富銀可能進一步實驗利用區塊鏈跨境匯款,因此不排除申請二度進沙盒,之後才會真正應用到實際金融服務上。預計近期會發佈實驗成果報告。

好好投資

「即時基金互換 FundSwap」是由 FinTech 新創「好好投資」與遠銀的純網銀 Bankee 合作推出。FundSwap 能讓用戶之間可以彼此互換基金,以自己手中持有的 A 基金,來等價交換對方的 B 基金,不必贖回就能換到喜歡的基金,並藉此省下交易費用。

過往的基金銷售結構由銀行、壽險公司主導,而傳統銀行理專常因業績壓力,引導客戶頻繁交易,進而做出不當銷售。此外,購買基金須支付 1.5 到 3% 手續費,贖回基金又要耗時 5 到 7 天,造成資金效率不彰。

因此,好好投資想重新定義基金的交易模式,提供其會員以「包月」的方式(新台幣 500 元),在免手續費的情況下申購、贖回、交換國內外基金。沙盒實驗已在 2019 年 12 月開始,為期一年,將以 API 的方式崁入在遠銀 Bankee 的 App 中,目前仍在沙盒中。

實驗初期,遠銀會負責提供排行前 30 檔熱門基金供會員交換,並視情況增加更多基金數量。雙方將驗證、測試這個商業模式的可行性,未來該服務上線以後,也會由好好投資團隊負責維運。

該團隊聲稱,基金交換的資料不會存在好好投資的資料庫,而是採用以太坊區塊鏈(Ethereum)來進行數位資產記錄,並在未來開發一套自己的「公有鏈平台」。

這是目前監管沙盒中,較具有新創概念的項目,但是,投資基金的持有時間往往偏向長期,這是否真的有頻繁交易的需求?在這個前提下會不會造成 FundSwap 流動性過低的問題仍有待觀察。

上述案例可能較為無感,我們來看看貼近一般民眾的街口支付。街口在今年 1 月試圖推出台版餘額寶「街口託付寶」,設託管專戶,喊出保證年化收益率 1.5% 的口號,並在金管會尚未批准,也還未掌握託付寶對接的基金商品、保證收益機制的細節時就大打廣告。

託付寶隨後立馬被金管會喊停,金管會證期局官員當時表示,託付寶架構已違反投信投顧法,不能強調保證收益,要做就必須進入監管沙盒,但即便進入沙盒實驗,也不能有保證收益的作法,否則就是違法。

這件事情街口觸犯投信法規有錯在先,但我們可以發現,針對 FinTech 業者,台灣似乎都希望能以傳統金融業者來主導(如開頭提到的台灣 Pay),而不是鼓勵任何致力於 FinTech 的創業者以破壞性創新的方式來挑戰傳統金融。

除此之外,假設街口真的進入沙盒實驗,以街口 150 萬的用戶來說很快就會衝破金額上限,沙盒並無法滿足此類服務的實際需求,而託付寶很可能就這樣難產了。

政府理應在保護一般消費者與金融新創之間取得平衡,但這座天秤顯然長期失衡,街口支付很可能連沙盒的門票都無法取得,那麼監管沙盒存在的意義在哪?對於過時的傳統金融法規無法進行修法,立法委員的功能又在哪裡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