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 PancakeSwap 鏈上數據,剖析幣安智能鏈究竟是否存在假交易

Jeff
分享
深入 PancakeSwap 鏈上數據,剖析幣安智能鏈究竟是否存在假交易

幣安智能鏈的崛起,為無法參與以太坊去中心化金融(DeFi)生態系統的零售投資人開啟了另一扇窗,但其不夠中心化與缺乏創新等疑慮,也引來了以太坊愛好者與去中心化主義者的批評,其鏈上交易量究竟是真是假也成為加密貨幣社群爭論不休的話題。

PancakeSwap 交易量真實性

加密貨幣風險投資家 Andrew Kang 於今日發佈一系列推文,從 BSC 生態系統中最大的自動化做市商協議(AMM)PancakeSwap 探討幣安智能鏈上是否真的存在虛假交易活動。一般來說,評估是否存在洗交易量的疑慮時需仰賴兩個重要參數,即交易量與流動性。

一般中心化交易所的流動性需透過掛單滑點判斷,而 AMM 的流動性則可以簡單的從鎖定資產判斷真實性。從下圖中可以看出,PancakeSwap 的總鎖定資產自從 2021 年初至今出現爆炸性成長,這是證明 PancakeSwap 流動性的最直接數據。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pancake swap tvl
資料來源:Andrew Kang twitter

交易量方面,Andrew Kang 表示,在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上洗交易量,要比在中心化交易所(CEX)上還要難,因為交易數據是開放且可驗證的,最重要的是,交易所支付的手續費是給流動性提供者而不是交易所,幣安智能鏈日均交易額約 10 億美元,若按照 0.2% 左右的交易手續費率計算,意味著洗交易量的日均成本大約 200 萬美元,一年下來就是 7.3 億,這是一筆相當龐大的數目。

不過,由於 BSC 鏈上的 PancakeSwap 交易成本比 Uniswap 的鏈上交易成本便宜 100 倍,且 PancakeSwap 的手續費只有 0.2%(Uniswap 為 0.3%),這意味著 PancakeSwap 上存在更多的套利空間,因此有不少人質疑,PancakeSwap 的交易量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套利資金流。

對此,Andrew Kang 認為,DappRadar 的數據顯示,PancakeSwap 的用戶量其實並不少且仍在持續增長,且大部分去中心化交易所的用戶量都沒有 Uniswap 和 PancakeSwap 多,這表明 Uniswap 和PancakeSwap 上相對存在更多非套利資金流(即實際交易用戶)。

amm user
資料來源:DappRadar

此外,Andrew Kang 進一步比較各個去中心化交易所得「交易額/用戶量」數據後發現,Uniswap 和 PancakeSwap 的數值最低,表示這兩個平台的主要用戶是由散戶投資人組成。

avg vol/user
資料來源:Andrew Kang twitter

最後,Andrew Kang 在推文的最後總結道:

「總體來說,基於我們的分析,並沒有太多證據可以證實幣安智能鏈上存在大量虛假交易活動和機器人活動。相反,幣安智能鏈上許多快速增長的交易活動都是真實的,這些活動基本上是由不太成熟的新晉散戶投資者發起。」

社群迴響

Andrew Kang 所發佈的分析,在社群上引發了不同的迴響。FTX 交易所創辦人 Sam 表示:

「我之前就認為 BSC 上的大部分交易都是真實的,但對這個想法沒有什麼自信,很高興看到如此深度的分析。」

而向來與幣安水火不容的 Larry 則指出了分析中的盲點,其表示,Andrew Kang 稱洗交易量的成本每天需要花費 200 萬美元(一年 7.3 億),但考慮到幣安本身如果是 PancakeSwap 的主要流動性提供者的話,實際成本肯定會低上許多。因此,在沒有進一步分析流動性提供者的地址,判斷流動性來自何處的情況下,不能確定洗交易量的成本是昂貴的。